top of page

風箏的起源

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。
一提起放風箏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,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。

傳統中國風箏製作.png

中國風箏簡史:

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。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:「見人風箏斷,一樂也。」至於風箏的起源,現在已無法考証。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,在文獻中「韓非子」曾記載「哲人墨翟,費時三年,以木制木鳶,飛升天空...」(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),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后才有紙風箏的出現,因此可以推斷,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曆史了。

 

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。所謂「風箏」,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弦的聲音;至於「紙鳶」,則為啞鳥,只飛不鳴。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系上一條弓弦,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,當紙升空以后,強風通過笛,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,就會奏出鳴鳴聲音。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。

風爭製作2.png
風爭製作3.png

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一部名曲「風箏說」,書中記載一美一丑的姊妹詹妍、詹強和風箏的故事。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,然后把風箏放掉。后來,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,終於促成兩對美滿姻緣。這是風箏有關的一段佳話。

又從其他考据証實,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,十三、四世紀才傳至歐洲。

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,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。馬來西亞的風箏是用秣草和乾蘆葦編成的,和韓國、印度的風箏類似,操縱起來很靈活。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點,還有人可以讓風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。

bottom of page